您的位置:19>19详情
返回列表

主动加快开放步伐 积极推进经济全球化

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正以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价值链提升,加快释放“增长新动能”。

       对外开放是中国通过改革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为中国经济融入全球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随着新技术革命与全球化深入发展,各国利益交融日益增强,国际合作竞争日趋激烈。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更需要通过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制度创新,进一步融入全球经济,释放经济增长新动能。

       融入全球经济显著提升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采取正确有力的开放战略与政策举措,牢牢把握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重大机遇,通过融入全球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了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在过去二十年中,以美元计算的中国出口额平均每年提高17%。无论是以贸易总值还是以增加值方法计算,中国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均大幅提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全球贸易增速放缓,出口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所下降,但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中的份额仍保持上升,从2000年的3.9%提高到2018年的11.8%。在全球价值链中,中国地位显著提升,成为世界制造中心之一。
       高科技工业制成品占中国出口的比重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几乎为零,2017年提高到大约30%,信息通讯技术产品是其中最主要的部分。2000—2017年,随着国内增加值比例不断提高,中国加工贸易重要性逐步降低,从一度占出口的约60%逐步下降到不足30%。涉及创新的价值链高附加值部分,很多仍由跨国公司掌控,包括价值链上游的研发、设计和关键的高价值投入品,以及下游的品牌、营销和销售部分。
       外商投资对中国融入全球价值链、促进出口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发挥了积极作用。2017年,外商投资企业贡献了中国近一半的进出口额、四分之一的工业企业利润和五分之一的税收收入。2018年,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中国是最受跨国公司欢迎的全球跨境投资目的地之一。巨大而极具发展潜力的国内市场将使中国继续保持对外资的吸引力,特斯拉、巴斯夫、宝马和西门子等跨国企业近年来纷纷宣布在华投资或增资计划。2016年,中国从跨境直接投资的净输入国变为净输出国,成为“全球投资者”。2017年和2018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均列世界第三。同时,“一带一路”等区域互联互通新倡议将给中国与相关国家相互投资带来更多的机遇。
       在金融方面,人民币已正式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特别提款权(SDR)的组成货币,并成为全球第五大贸易结算货币。
       在全球经济治理方面,中国生产、贸易和投资实力的增强促进了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作为金融危机后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在共同应对危机、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解决全球性议题的国际合作中,中国作出了积极的、建设性的贡献。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中国注入增长新动力

       对外开放是推动中国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2013年以来,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显著促进了中国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首先,以制度性安排推进对外开放,为改革开放和融入国际经济体系提供动力和保障。通过参加诸边谈判、签署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等多种方式,为中国加快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与便利化水平、参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经济体系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中国深化国内改革和进一步对外开放。
       第二,通过积极利用外资和参与国际贸易,融入全球生产网络。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联系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拓展了广阔空间,注入了强大动力。在吸引外资方面,中国持续改革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不断扩大市场准入,致力于营造开放、公平、透明、便利的国际化投资环境。2018年,中国政府首次颁布了适用于全国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此项重要改革提高了外商投资管理体制的透明度和规范性,确立了逐步减少限制措施的机制,放宽了对能源、自然资源、基础设施、交通运输、贸易和物流、专业服务、金融服务、汽车等多个重要部门的准入限制。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时承诺向外商投资开放100个服务部门,据商务部最新信息,中国已经开放了120个部门。经合组织发布的外资限制指数显示,中国对外资的限制指数已从2013年的0.42降至2018年的0.25,下降了3个位次。在世行的营商环境指数中,中国的总体得分从2017年的第78位大幅提升至2018年的第46位,对外资的吸引力不断提升。
       第三,通过改善基础设施融入全球价值链,促进中国生产效率和国际竞争力的快速提升。中国大规模投资于交通运输、电力电信网络和信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贸易便利化和改善国内投资环境,提高与全球经济的互联互通水平,为国内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基础与便利条件。中国是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来提高供给侧生产力和竞争力的典范。根据联合小组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生产的复杂度从1995年到2014年大幅提高,在保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的同时,中国复杂生产部门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更为显著。
       第四,通过开放型经济体制建设和特殊经济区域的先行先试,主动推进制度改革与扩大开放。20世纪80年代,中国在沿海地区建立了四个经济特区,之后逐步将各种形式的特殊经济区推广至全国。这些特殊经济区包括出口加工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科技园区和自由贸易试验区等。目前,中国已有超过500个国家级特殊经济区和更多由地方政府设立的特殊经济区。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中国已建立了18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并正在积极探索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标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简化行政审批与商事登记程序,着力营造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尤其重要的是,自贸试验区探索建立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管理体制,已在全国复制推广。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版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中,限制性措施已从最初的190条逐步缩减到2019年的37条。
       第五,对标国际高水平开放,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例如,为不断提升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改革,将改善营商环境、压缩通关时间成本、提升通关效率放在首位,强调“口岸管理部门的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营商环境指数,中国的跨境贸易专项指数从2017年的第97位大幅提升至2018年的第65位。据世界经济论坛和全球贸易便利化联盟联合发布的《全球贸易促进报告》,中国的交通基础设施在136个国家中排名第12位,在边境管理、营商环境以及信息通信技术等基础设施“软联通”关键环节的便利化水平也已接近亚洲领先水平。

       国际竞争合作新趋势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国际价值链分工日益深化,各国利益不断融合、相互依存不断加强。把握好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将有助于中国挖掘新的发展动能。一是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布局调整加快推进,多项重大新技术取得突破和交汇发展,智能化制造与服务推动生产服务方式和消费模式不断创新,市场发展潜力巨大、前景诱人,成为全球价值链发展的新动力和重要影响因素。二是开放式创新对技术进步的作用日益突出。近年来,国际合作在创新领域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研发创新产业链不断延伸,开放创新成为引领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推动力。三是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趋势增强,传统制造业的一些世界级跨国公司纷纷通过业务转型和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竞争力。四是发展中国家存在人口红利、技术进步、城市化工业化的巨大发展空间,有望保持较高经济发展与需求增长,成为全球经济主要推动力量。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新兴发展中大国,中国在未来进一步提升国际竞争力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特别是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在对外经济关系方面发生了三大变化,对中国挖掘增长新动力的路径选择和开放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一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显著增强。近几年全球贫富差距拉大,国际经济格局变化,特别是经济问题政治化、逆全球化思潮抬头、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升温,中国开放发展的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增强。二是中国传统比较优势加速弱化,竞争新优势正在逐步培育,真正形成还需要一个过程。三是新兴大国对外部环境影响力日益提升。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后,成为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与国际经贸关系的重要变量。作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政策选择会对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复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可以在推动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应对气候变化、依托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将为中国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进一步扩大开放,对于中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为全球经济持续复苏提供动力。面对新机遇、新挑战,中国坚持对外开放不动摇,正以开放发展、创新发展的理念,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推进市场化改革,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中国产业升级、价值链提升,加快释放“增长新动能”。
       未来开放发展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两大方面。
       
       1.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展。
       当前,国际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革,国际贸易争端紧张局势不断加剧,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和下行风险显著增加。中国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并致力于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中国的政策选择将对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经贸关系产生重大影响。中国将继续积极支持加强国际合作,推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反对单边主义和贸易投资保护主义,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推进全球贸易和跨境投资健康发展。
       第一,坚持主动开放,通过先行先试探索,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如对标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与制度创新,加快在特殊经济区和其他经济开放平台探索行政管理和监管模式创新,培育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新优势,探索贸易新业态和新模式,进一步推动服务贸易发展。
       第二,以制度性安排推进对外开放。加快商签高水平区域或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和投资协定,着力扩大高水平投资与贸易协定的覆盖面,扩大市场准入和对外投资,建设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增强投资者信心。
       第三,继续通过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完善世界贸易与投资规则,推动国际经济治理体系改革。在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威胁以及《贸易便利化协定》等全球性协议的推进落实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支持世贸组织进行必要的改革,以反映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改革诉求。
       第四,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等新型区域合作,为区域和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在稳定与发达经济体经贸关系的同时,拓展与深化与新兴经济体的经贸合作,扩大和深化区域生产网络,创造更具活力的区域市场、培育与开拓新的市场需求。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机制走向多边化,如通过建立投融资协调、政策沟通与监管合作等机制,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和管控风险。“一带一路”投资要着力促进财务、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以开放发展加快释放新动能。
       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亟须以“提质增效”和“创新驱动”为核心,通过体制改革创新和进一步扩大开放,深入融入全球经济,推进要素资源的自由流动和高效整合全球资源,促进各领域发展新动能的挖掘与释放,助力高质量发展。
       第一,坚持鼓励开放创新。无论是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附加价值,还是加强基础研发与前沿技术创新、适应“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发展趋势,以提升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都必须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开放创新和国际科技合作。
       第二,创新贸易监管模式,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和新业态发展。进一步改革监管体制,加大力度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探索适应新兴贸易模式与服务贸易发展的监管模式,特别是从全产业链发展的角度,服务与支持跨境电商、采购贸易、供应链管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
       第三,加快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中国已出台《外商投资法》,颁布了一系列进一步扩大市场开放和促进外商投资的政策文件,未来,一是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缩短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加快重点领域的进一步开放。二是加快落实《外商投资法》。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监管体制和政策的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见性,在负面清单外领域,坚持内外资一致原则。三是加强与跨国公司的沟通交流,准确把握外商关切。四是简化行政程序,加强对外投资管理机构之间的协调,完善对外投资服务,建立更加高效的对外投资管理与服务体制。五是加强外资和本土企业之间的联系,促进本地供应商能力提升。六是完善人才引进机制,改善外国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简化工作签证程序,放宽对外国员工和专业人士出入境管理要求等。七是进一步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张琦 罗雨泽 吕刚 宗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