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5>05详情
返回列表

[国研专稿]疫情推动市场流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

摘要:在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过程中,我国市场流通领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疫情期间,居民消费方式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市场流通行业也在应对疫情和自救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基本符合消费升级和市场流通长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或将成为引领市场流通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和新动力。目前,我国疫情防控工作逐步进入防控疫情和实现“六稳”并重的关键阶段。政策宜着眼化危为机,危中寻机,适应消费升级和创新的新需求、新方向,加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和布局,注重长短目标结合、成本效率兼顾、临时政策和中长期改革统筹,依靠创新进一步提升流通体系现代化水平、提高流通效率、消除创新发展短板。

关键词:疫情,市场流通,创新发展,政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中央和地方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管控应对措施,基本上覆盖了市场流通全领域。物流通道阻塞是影响应急保供的重要原因,但同时也暴露出当前我国市场供给弹性较弱、流通效率偏低,以及应急能力不足等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还是要促进流通创新,化危为机,危中寻机,加速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应用和布局,找到应急和长期发展需要的结合点。

一、疫情对市场流通的阶段性影响和判断

疫情和市场流通之间相互影响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疫情爆发期。主要任务是在假期加强防控措施,避免疫情出现大规模、大面积扩散。在这一阶段,严格的物流人流防控措施是必要的必需的,但交通和人员的管控措施将对市场流通产生较大影响。

第二个阶段是疫情初步控制。在防控措施得当有效的前提下,主要任务转向兼顾缓解疫情和稳定经济。有序复产复工复学,政策以保经济、保就业、保供给、保企业、保民生为重点。随着逐步恢复市场流通正常运转,流通行业开始复苏,并对其他行业的恢复发挥支撑保障功能。

第三个阶段是疫情基本消除。在此前提下,各项流通管控措施进一步放松,市场不断修复,流通效率稳步回升,流通创新步伐加快。企业和政府要“趁热打铁”,根据疫情期间市场和消费的新特点新趋势,因势利导、变危为机,加快流通技术创新应用步伐,加快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进一步强化我国在消费和流通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能力。

从目前的疫情防控效果来看,我们正转向第二个阶段,处于从防控疫情为主,向防控疫情和“六稳”并重转变的关键阶段。如果在复工复产复学过程中疫情不出现反复,判断我国将在二季度初进入第三阶段。

二、市场流通体系在疫情期间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疫情爆发后,市场流通体系出现了一些问题和矛盾,这既有春节期间商品和资源供给减少的季节性因素,但也在特殊时期暴露出我国市场流通体系自身存在脆弱性,应急保供的适应性及自身修复能力比较薄弱。

一是地方物流通道严重阻塞导致全国物流体系碎片化。一些地方政府对高速、国道、省道的交通管控和对驾驶员强制隔离,以及一些乡镇村擅自断路、设卡,尽管在短期对抑制本地疫情扩散有作用,但对于重要物资跨省运输也产生不利影响。在缺乏全国统一的交通管控计划、运输协调、通行证发放和信息交互的情况下,对于后续应急保供、效率修复、返城复工、供应链运转等,均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是大量实体零售网点关闭停业导致供应能力降低。关闭大量零售网点直接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供给能力和效率。而且全国在经历大年初二一波恐慌性抢购后,在库存接近耗尽的情况下,难以实现补货,导致供给体系失去弹性,进一步降低了市场供给能力。

三是人员管控措施导致流通行业劳动力极度短缺。疫情使居民消费场景更多从线下切换到线上消费,对末端配送需求大幅增加。春节期间城市零售和物流配送人员本就短缺,隔离管控措施客观上也抑制了劳动力返城上岗。部分城市还暂停了滴滴、美团、饿了么等互联网服务平台,导致末端配送瓶颈进一步收紧。

四是弱化了产业链和供应链的有效衔接。在现代供应链运行中,一个环节甚至一个部件出现问题,将影响全链条的运转能力及效率。对跨省物流通道和劳动力流动的管控,造成上下游企业在原料、中间品和产品运输上的困难,甚至出现“断链”情况。这在疫情期间蔬果流通和供应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五是直接推高了流通行业经营成本。旺季停业对商业流通和服务行业全年利润影响很大,而租金、人工、利息等成本仍要支出。同时,受运输周期拉长、返程空载率上升、司机出车意愿降低等影响,目前运输成本出现成倍上涨的情况,加剧了零售及流通企业的经营困境。

三、疫情将为市场流通行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机遇和新动力

疫情期间,居民消费方式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市场流通行业也在应对疫情和自救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创新探索,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整体来看,流通行业的创新探索基本符合消费升级和市场流通长期发展的趋势和要求,或将成为引领市场流通行业创新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和新动力。

首先,消费场景将加速向线上切换。疫情期间,在减少外出和零售网点停业的双重影响下,居家线上购物成为居民主要的消费模式。除夕至正月初四,全国邮政业揽收和投递包裹量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37.6%、72.3%;除夕至大年初六,京东到家的蔬菜、水果、鸡蛋和速冻食品销售额同比分别增长了510%、300%、770%和790%。年轻消费群体的指导示范,促进了中老年人网络购物习惯的形成,并将进一步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消费方式的普及和占比提升,进而形成继SARS疫情之后的第二波网络购物快速发展期。这一趋势也将对满足不同群体网络购物体验和配送方式,提出了新的需求。

其次,市场流通资源网络化、组织化、共享化水平将明显提升。一方面,互联网平台企业对线下资源的整合进程将有所加快。疫情持续时期,互联网购物平台企业、线上线下融合较好的企业,业务量不降反增;提前布局线上业务的企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也相对较小;而线下业务比重较高的企业,特别是批零住餐类型终端商户,普遍面临突出的经营困境。疫情消除后,线下企业加快布局线上业务的动力将明显增强,互联网平台企业对实体和终端流通企业的资源整合力度将明显加大。另一方面,完善配送体系和提升配送效率将成为创新重点。疫情期间市场流通的痛点堵点,主要体现在配送资源不足和效率偏低。随着网购业务不断增长,配送也会是线上市场拓展的重要瓶颈,将成为流通企业核心竞争力之一。区域配送中心布局优化、社区配送智能化网格化和配送资源整合共享,是下一步优化配送体系的重点。疫情期间,盒马、京东、沃尔玛、永辉等互联网企业和连锁超市“借调”餐饮企业员工的做法,也将推动社会零工共享平台和体系形成,弱化企业和劳动力一对一的锁定关系,使配送资源特别是员工社会化共享成为趋势。

第三,城乡一体的流通创新格局加快形成。农村流通体系相对薄弱、城乡流通创新衔接不够,是本次疫情居民生活必需品,特别是生鲜蔬菜供给能力跟不上的重要原因之一。完善和提升农村流通体系将成为未来消除流通创新瓶颈、提升流通效率的重点。以互联网为引领,打通城乡双向供需通道,增加流通创新资源向农村地区配置,成为构建完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的大趋势,同时也是适应未来居民消费模式变化、推动生鲜和冷链体系建设的重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我国将加快形成城乡一体的流通创新的新格局。

第四,大量信息化智能化流通技术将加快应用推广。疫情极大促进了无人机、无人驾驶车、人工智能机器人等现代高技术产品在社区、医院、大型企业和写字楼等场所的应用,也使消费应用场景日益清晰。同时,以社区和楼宇等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的智能货柜、智能配送设施需求快速增加。大量现代智能化流通技术应用和设备设施普及,不是疫情防控的权宜之计,而是适应全社会创新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我国市场流通效率大势所趋。疫情解除后,这一趋势不仅不会改变,还会进一步强化,成为推动流通体系现代化、智能化、绿色化、无人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五,不同品类商品流通模式将呈现细分化专业化和服务化特点。消费者对不同品类商品的需求弹性、品质要求、购买频次和时效要求不同,体验重点和盈利水平也有所差异,难以应用同一渠道和流通模式。这些需求的差异性在本次疫情期间体现较为明显,例如蔬菜、冻品、日用快消品、医疗用品等,其购买模式和流通渠道不同,导致供求格局和形势各不相同。未来的市场流通创新,会依据不同品类商品的特点和要求,流通模式和渠道将持续分化和更加专业化,电商、大型综超、便利店、生鲜超市等业态也将发挥不同的功能,进而使市场流通体系的供给能力和整体效率有所提升。战略物资和应急物资流通更加突出政府功能和全国布局,增强基础能力和供给弹性;日用快消品更加突出区域配送功能特别是基于大数据的仓配功能;中高端生鲜冻品突出高时效运输方式和冷链的快速专业物流集散分拨能力;农产品更加突出电商、020和社区商业的下沉化、网格化、贴身化服务能力。

四、疫情加快流通创新的政策建议

从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的角度出发,当前要正确处理好防控疫情与恢复经济、保障供给与增强供给能力、适应特殊时期流通需要与适应正常市场运行、应急自救和长期创新发展之间的关系,实现长短目标结合、成本效率兼顾、临时政策和中长期改革统筹。对此,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在国家层面制定统一的市场流通应急预案和规范。为提高特殊时期应急保供能力和效率,解决各地仓促应战、各自为战的问题,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依据《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在总结本次疫情经验教训基础上,制定国家特殊时期重要战略物资市场流通应急预案和规范。统一国家征用、采购、运输、配送、分配规定,统一地方应对措施、规范、政策和尺度,明确不同情况下地方和相关部委市场流通应急管控制度和规范,各司其职、有效配合。并明确特殊时期紧缺物资国外采购、政府采购和市场销售的不同标准临时采用及清单制度。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本次疫情防控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形成细化、具化、标准化、制度化的应急工作手册,让基层工作人员有明确的指导,也为支持其他国家疫情防控工作作出支援和帮助。

第二,帮扶小微流通企业脱困。在切实落实近期中央出台的各项扶持小微企业的政策基础上,针对小微流通企业普遍面临的实际困难,制定针对性的帮扶措施,避免伤及“元气”。国家、商业银行、平台企业、供应链核心企业等,应体现共担风险和成本,发扬“共克时艰”的社会责任。可以考虑在一季度或更长时间:各级国有经营性房产在一季度实行“一免两减半”房租;私营及个体业主减免房租的,减免金额可核减该物业房产税;商业银行阶段性或定向下调贷款利率或减免利息,延期偿还本金;国家发行特别国债,用于专项帮扶小微企业等等。

第三,进一步规范互联网平台企业收费及佣金。针对目前小微企业普遍反映互联网平台企业佣金、促销成本过高,公平透明竞争秩序有待完善等问题,要在充分研究和征求各利益相关方意见诉求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平台治理体系,制定鼓励性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线上拓展业务的成本。

第四,加快城乡配送体系创新发展。促进灵活就业、零工经济等劳动力共享平台和信息平台建设,鼓励不同类型、不同行业、线上线下企业共享要素和配送资源;针对灵活就业出台相关发展政策,明确规定可不适用全日制长期雇佣员工的五险一金缴纳制度,明确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的权利义务。制定土地、税收、金融等扶持政策,引导和鼓励快递企业、平台企业、大型连锁超市优化配送体系区域布局,强化农村地区配送体系,建立区域性配送中心,引导不同业态不同品类商品流通企业建立专业化配送体系,大力发展冷链体系和社区智能化配送网点设施。

第五,加快现代技术在市场流通领域应用普及。鼓励无人售货商店(柜)、无人机、无人配送车、智能机器人等先进技术设备设施,在人员密集场所和服务场所的应用普及,消除商业模式创新和配送体系升级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并引导老旧小区和新建小区加快设施布局和改造;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要在准入准营准行等方面,以及在土地、金融、税收等领域,制定相应的鼓励扶持政策。

 

作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分析与应对”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马建堂

课题执行负责人:隆国强

课题协调人:陈昌盛

执笔:王青 李汉卿 王立坤

来源: 《调查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