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2>02详情
返回列表

马淑萍:破融资“慢难贵”困境 解企业资金之渴

资金短缺问题正让不少中小微企业“喘不过气”。为中小微企业纾困,李克强总理在近日主持召开的专家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要继续直接面向市场主体发展需求,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克服困难、增强发展能力。

应对现金流短缺、预防资金链断裂……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众多规模较小、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破解融资慢、融资难、融资贵三大难题,解决企业“资金之渴”成为燃眉之急。

企业融资满意度提升

融资难仍未有效解决

自去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使得百业受创,中小微企业首当其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中小企业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马淑萍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微企业发展,为改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应对疫情期间对中小微企业的冲击,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各地在贯彻落实政策同时,大胆探索新方法。总体上,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比大幅提高,企业对融资的满意度在提升。但结构性矛盾突出,小微企业融资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除北京、上海、深圳等少数经济发达城市外,多数城市的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改善慢,两极分化加重。政策性银行和担保发挥撬动市场的作用小,有的担保机构的风险容忍度比银行更低。

来自湖南的宁乡大成桥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陶海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主要是因为高管理成本和高坏账率是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不能或不愿承担的;但如果把这种成本转嫁给企业,又是中小微企业不能承担的。同时,这几年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又增加了一些新特征。随着技术带来的资信管理手段提高,银行、工商、税务、公安、法院等信息系统全面打通,企业在任一部门有不良记录,都会被“一剑(件)封喉”,直接被银行纳入征信不良,被收回贷款或拒贷。他建议,在疫情特殊时期,更好发挥政策性银行作用,建立更科学的贷款评估体系和资金使用监管体系,为企业留有缓冲空间,适当放宽资信条件和坏账率,保障企业活下去。

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以信息技术和群落效应破解融资困境

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问题由来已久,其中,金融机构和中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是主要原因。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副教授、江西省中小企业协会发展研究院院长涂颖清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之上插上信息技术和产业群落两大翅膀,可以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好提升信用融资比重,助力中小微企业破解融资困境。

一方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障“不掉链”。以“区块链+供应链金融”为例,我们可以通过科技手段打破传统金融机构无法辨别业务真实性这种“两眼一抹黑”的状况。在操作上,金融机构和核心龙头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甚至监管部门,可以共同打造区块链平台。在该平台上,所有的业务和数据都集中在一起,信息真实可信,可以溯源,难以篡改。如此,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得到解决,推进供应链金融服务普及,保障产业链资金“不掉链”。

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群落效应降低信用风险。以核心产业、关联产业和相关辅助企业等各行为主体组成群落。群落内企业以信用为纽带,如果有违约行为,信息会在其上、下游及同行间迅速传播,信誉不好的企业会受到惩罚,以此约束企业行为。在此特殊环境和条件下,企业和投资者通过多次重复博弈可以建立稳定的长期客户关系。投资机构和金融企业同样可以凭借数据优势和技术优势来创新金融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质量和精准性。

马淑萍认为,从长远看,加快全国信用体系建设是解决融资信息不对称最有效办法。但目前全国信用信息还没有完全实现共享,影响了进一步扩大融资服务对象的范围。在她看来,上海、杭州等城市建立了地方信用信息共享机制,搭建了银企对接平台,利用政府税务、海关等信息,提供信用融资,实施效果较好,可以加大经验推广力度。另外,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扩大融资服务对象,降低融资风险。

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

增强企业抗御风险能力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提升金融服务的普惠性?马淑萍认为,一是加强政策性金融和担保的作用。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做好融资“兜底”工作,撬动更多的融资机构为“不符合条件”且急需贷款的小微企业服务;二是支持中小银行服务地方经济,优先向中小银行提供政策性担保融资,对中小银行实行差异化监管,支持上市提高融资能力;三是支持为中小实体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四是鼓励金融机构为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帮助企业改善治理结构,提升企业透明度。

“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融资政策及时落地实施是关键。”民建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李申虹对本报记者表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中小企业融资供给,创新普惠金融产品,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规模和比例”等类似政策要真正做到及时落地实施。此外,还要深化银行业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深化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服务,进一步完善企业多层次融资机制,加快中小企业征信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良好环境,增强其抗御风险能力方面,马淑萍建议,要加强金融调控政策的稳定性,避免任意抽贷、断贷;扩大直接融资渠道,允许有条件企业发企业债。此外,严格依法处理政府及大企业拖欠款行为,可以帮助企业维持资金正常运转,减少不必要的融资和成本。


作者:记者 王晶晶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