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8>08详情
返回列表

【第十九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专栏】科技部副部长李萌:秉持“创新不问出身”理念 探索有效实践形式

秉持“创新不问出身”理念 探索有效实践形式

——第十九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主题发言

科技部副部长:李萌

 

image.png

 

国家“十四五规划”对科技创新的地位提到了历史的新高度,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战略支撑,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和具体安排。“十四五规划”还列专章“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对科技创新进行部署,摆在总论之后、各专章之首,这在我们党编制五年规划乃至更长时期的规划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也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做出的战略决策高瞻远瞩。

实现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应该说企业是主力军。“十四五规划”在科技创新这一章部署了四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企业就是其中之一,叫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其它的三大任务是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当然,其它三个方面也涉及到企业,尤其是提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推动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我国制定科技政策、部署研发任务和推广工作的重要取向,科技部一直将这样的工作作为重点。“十三五”期间我国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企业研发投入年均保持在11.7%,企业研发经费占全社会的研发支出一直在76%以上,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占国内授权总量比重达到64.6%,一批具有国际领先的技术成果是由企业创造的,比如高铁、5G、核电、特高压输变电、北斗导航、电动汽车、大型火电和水电装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企业加快发展壮大,一批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和头部企业崭露头角,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高质量发展当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这次应对新冠疫情当中,我们的疫苗、药物、检测试剂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绝大多数是企业、院所、高校联合研制的,可以说企业的科研生产能力为全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现在我们已经实现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科技创新目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先率达到了60%,企业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然,“十三五”时期的科技目标有一个没有完成,就是研发投入的强度,去年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大概是2.4万亿左右,相比2015年增长了70%以上,占到GDP的2.4%,其中企业占大头,大部分的研发费用都是企业提供。没有完成的就是十五年前我们定的指标,研发投入的强度是2.5%,去年达到了2.4%,应该说是没有完成的。投入指标没有达到预期的情况下却实现了发展目标,这也说明我们国家科技资源投入的效率是不低的,当然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应该也可以做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贝尔纳现象,你已经很不错了,但你还应该做得更好,也可以做得更好。

企业投入是有回报的,企业投入的效率我们是不用太担心的,只要坚持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我们科技创新的效益就不会低到哪里去。

当前“十四五”进程已经开启,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认识,落实好“十四五规划”的部署,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更大的功夫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做出更大的贡献。

第一,要把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的重点。

促进更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特别是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的研发机构和吸引高端的人才。目前国家在企业层面建立了170多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是500多个,占比大概是1/3,189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国总数是360家,企业占到一半以上。新能源汽车、高速列车、合成生物等领域也由企业牵头、产学研合作,分别建设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人工智能领域建设了15个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开放创新平台,全部都在企业。

推动科研院所和高校科技成果向企业转化,2020年即使在疫情的情况下,全国技术市场交易额达到了2.8万亿,市场转化的技术成果超过了当年全国的研发投入,2000多家面向市场、机制灵活、投资多样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在各地迅速发展,大部分都是自收自支或者自负盈亏,就是类似企业的这种状况。

支持企业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决策、科技计划形成、研发方向确定以及项目平衡机制,吸引大量的企业参与,牵头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目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当中企业参与实施的占到75%,其中由企业牵头的大概占到1/4,10个重大专项已经立项的项目当中有50%的任务是由企业牵头实施。

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对所有企业的研发费用实行75%的税前扩收政策,2019年我们有30多万家企业享受这样的政策,共减免税额3500亿元,对高新技术企业按照15%所得税征收,2019年全国有2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享受所得税优惠超过2200亿元,创新科技金融产品突出科创板,上市科技企业超过215家,资本市场和科技企业良性互动的关系和格局开始形成。下一步我们还将继续加大项目、资金、平台在企业布局的力度,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促进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加速向企业集聚,积极落实将制造业企业扩充比例提升到100%的政策,激励企业投入科技创新,增强科创板的硬科技和黑科技的特色,为企业成长壮大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第二,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五中全会提出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要实施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这是时代的命题、历史的重任,非常具有紧迫性。当前欧洲和美国也在高度关注卡脖子问题,今年3月31日,拜登政府公布了在科研领域投入1800亿美元用于保持和强化在五大领域,就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半导体先进计算、先进通讯、先进能源技术的五大前沿方向。所谓“中国战略”的提出要在四个方面进行布局,就是卡脖子技术、竞争护城河技术、战争安全风险技术、加速器技术,个人认为这种分类和采取的部署还是很值得借鉴和参考的。欧洲也在梳理卡脖子技术,比如提出在芯片上要摆脱对美国和亚洲的依赖,去年12月欧洲十七国达成合作协议在半导体市场逐步提升欧洲的地位,欧盟计划在2030年扩大本土芯片制造比例,达到全球的20%。我国也在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问题,美国也在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问题,欧洲也在解决卡脖子技术的问题,同样的问题在全球三大经济板块都在提出,这是很值得我们警惕的,尽管是存在一定的逆全球化的行为,但应当增强我们自己的紧迫感。

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关键要依靠企业,我们将以国家重大任务为牵引,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领军企业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组建体系化、任务型的创新联合体,这也是五中全会提出来的。功能定位上以完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导向,突破重大技术瓶颈制约。运行机制上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市场机制为保障,在产学研各方面参与资金投入、知识产权共享方面探索有效的市场化协同创新机制。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的根子在于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没有搞清楚,也就是说源头和底层的问题没有搞清楚,所以要坚持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和目标导向的基础工作两条腿走路。我们讲中国的基础研究是短板,但短板短在哪里我们要有正确的认识。

七十年前美国罗斯福总统去世以后,认为基础研究到技术转化是线性的层递关系,但战后特别是当今世界的发展,科技发展的范式已经突破了这种线性的层递关系,大家都读过一本书叫做《科学革命的结构》,革命就是范式转换,所以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的范式已经突破了这种线性层递关系,科学和技术、认识和应用正在建立一种新的、相互融合、相互激发的关系,应用研究当中提炼科学问题、加强目标导向的技术研究,这是我们讲的巴氏象限和普尔象限,应用导向带动基础研究,再就是艾迪森象限,纯粹的应用研究。这些是提升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和支撑产业发展水平的有效途径,而在中国这样一个后发大国越来越显示出自己的独特价值。

钱学森先生曾经在八十年代提出过一个概念,叫做技术科学,跟我们平时讲的STEM不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就是重大技术领域有着很多的科学问题。钱老提出这样一个指向也是非常重视,就是从应用研究当中提炼出基本规律和科学问题。中国的基础研究投入现在只占6%,应用研究下降得更厉害,二者加起来不到研发费用的20%,大大低于欧美国家,也低于日韩这些国家。我们一方面要尊重科学发现的规律,鼓励自由探索,另一方面要在重大应用当中提炼出基础科学问题,带动基础研究,解决原理和规律这些从零到一的问题。这些符合科技发展的趋势,也符合中国的现实需求。

讲了这么一大堆,关键的切入点在于加强企业对基础研究的参与度,提升企业的研发能力,由此落实对企业投入基础研究、实施税收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第三,探索创新不问出身的有效实践形式。

最近总书记在福建考察的时候提出了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创新不问出身,是在福州福光企业提出来的。我们要探索实现创新不问出身的有效实践形式,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都要一视同仁地支持,只要他们搞创新我们都要一视同仁地支持他们一体化地推进创新,谁愿意搞创新我们就支持谁。大型国企特别是大型央企科技实力强,要发挥好在新型举国体制当中的战略性作用。不少大型民营企业在科技前沿领域探索当中也取得了重大成果,比如刚才讲的5G也是国企和民企共同研发的结果。全国2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当中,民营企业占到90%,地位举足轻重,民营企业当中中小企业又占到大多数。近年来我们通过建立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品的创意、制造、服务全链条生态体系已经形成。2020年众创空间孵化器总数超过1.4万家,全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17年的不到3万家发展到2020年的22万家,年均增长95%,基本上是一年增长一倍。

我们还通过搭建统一的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设备、国家网络管理平台,建立了大型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的机制,目前有4000多家单位、10万多台套的大型科研仪器和82个科研基础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为那些没有能力建设科研基础条件的企业开展研发服务,从而降低成本,其中收获最大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建设大型仪器和基础设施。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倾听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需求和政策诉求,营造公平竞争的创新生态,特别是为大量的民营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政策支持和研发投入,也要通过创新科研的组织方式更好地支持企业创新。

目前一些国家的科技项目实行揭榜挂帅后补助的组织方式,调动了企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比如新冠疫情爆发以后对检测试剂采取的是揭榜挂帅的机制,快速组织动员欢迎范围内的优势力量,推动我国新冠检测试剂从无到有的突破和从有到优的转变,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新冠病毒检测紧急授权使用清单上的20款产品有12款来自中国。我们对疫苗研发采取的是里程碑式的管理,按照启动实施、取得明显进展和取得临床实践三个研发阶段调查进展情况,也对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相应的研发费用。对于那些进入三期临床的项目,比如在前面三个阶段有一定的补助,如果进入三期临床以后,每个团队再给相应的经费。目前我们国家有17个疫苗开展临床实验,其中7个进入三期临床,5个获得紧急使用,4个获得条件上市,大部分都是由企业牵头,或者是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一起研制,下一步将在总结疫苗检测试剂研发经验的基础上扩大揭榜挂帅等新型组织方式的实施范围,提高科研项目的成功率和资金的使用效率。

总之,企业科技强则国家科技强,从人才强到科技强到产业强到国家强的良性循环才能形成和畅通。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也预祝论坛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李  萌——科技部副部长。

先后在农业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研究室工作。2013年3月至今在科技部工作,历任党组成员、秘书长。2014年3 月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2015年6月任科学技术部副部长、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