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9>09详情
返回列表

【第十九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专栏】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高培勇:宏观经济政策格局将应继续以企业主体为重点

第十九届企业发展高层论坛在京举办


今天会议的主题是“十四五期间的新发展格局”,这个环节又是财政货币政策,我想结合今天的会议主题和这个栏目讨论的问题跟大家一起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相对于既往,“十四五”期间我们的宏观经济政策格局有无根本性的变化。


一旦提出这个问题,相信很多朋友就会说当然会有变化。比如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相机抉择,随着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肯定也会随之变化,甚至不只是取向,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有的时候是重点在需求侧,有的时候是重点在供给侧,当然也有的时候是供给侧和需求侧要同时兼顾。这些变化在我们看来可能都是一般意义的变化,现在我们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政策的配置上是有根本性的变化,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变化。大家也注意到这两年宏观经济政策的配置和经济工作的布局,相比以往所发生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变化,就是“六保六稳”。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这样讲到,过去的一年,我们国家经济工作的一条主线索就是围绕着“六保六稳”而展开的,何为六保、何为六稳?我们并不陌生,六保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粮食能源安全、保基层运转,六稳是稳就业、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金融、稳预期。我们对此都很熟悉,六稳是在中美贸易战的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六保是在去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背景条件下提出来的。


过去的一年我们整个经济工作都是围绕着“六保六稳”而展开的,自然就要问为什么这样。官方对此也有着非常清晰的解释,这里也有一个非常清晰的逻辑线索。就业是最重要的,同时又说市场主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入手处,基本逻辑关系被解释为只有保住了市场主体才能保住就业,只有保住就业才能保住民生。保住了市场主体、保住了就业、保住了民生就保住了中国经济的基本盘,从而就能够保住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和粮食能源安全,以至于基层安全。这些就是六保,六稳其实也是如此,保住市场主体就保住了就业,保住了就业自然也就稳住了金融、投资和预期。


应当说这样一个基本逻辑线条的梳理已经在中国形成了高度的共识,去年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有一个关键词,那就是“青山”。去年讲的是留住青山、赢得未来,今年说的是青山常在、生机盎然,就是把企业和市场主体比作青山,青山两次成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的关键词,这也意味着我们把企业市场主体看得非常之重。企业也好、市场主体也罢,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当中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被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专门讲到企业正在恢复元气,增强活力还需要在政策上再拉一把。


总书记在2018年的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上也曾经用过“五六七八九”揭示民营经济在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把民营经济换成另外一个概念市场主体,实际上民营经济就是市场主体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把企业当作中国经济发展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加以看待。因此在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当中,对于市场主体如何定位,对于企业应当如何看待,就形成了宏观经济政策布局非常重要的支撑点。

比如这样的定位,市场主体是国民经济的细胞,细胞好整体才好,企业好经济就好,企业兴经济就兴,目前来看这个关系是看得越来越清晰。经济发展当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无论是黑天鹅事件还是灰犀牛事件,最先感受到的是企业和市场主体。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当有例如灰犀牛、黑天鹅这样的风险挑战发生,往往首当其冲的是企业,企业经营困难、利润下滑,甚至破产倒闭是我们最先看到的事情,只要企业能够抵御风险、能够抗得住风险,那么中国的经济就会平安无事。


来自于国内以及国际的、来自于历史的以及现实的经验一再表明,在极端情况下要保住经济正常运行和社会大局能够总体稳定,其前提是保住、稳住市场主体,只要市场主体能够安好,中国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大局的总体稳定就有了相应的立足基础。在当今的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无疑是主体和灵魂,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特征就是自立自强,那就需要依靠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主体也是企业,就是今天我们所说的市场主体,改革创新最可依赖的力量、最重要的落脚点也是企业和市场主体。认识到这一点非常之重要,以此来审视当前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总体布局便可以看到当下的宏观经济政策主体相对于以往发生的一个最为突出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根本性的变化,就是宏观经济政策是围着市场主体而转。


今天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布局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以围着市场主体而转来运转的一个宏观政策的布局,基本表现在于不管是财政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在做具体谋划、具体部署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盯着市场主体,围着市场主体而发力,出发点和落脚点系于市场主体一身。举个最突出的例子,今天许局长在此,虽然刚进来但体会比我们深刻得多。大家都知道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我们总是说大家最为关注的宏观政策是减税降费,感受最大、受益最深的宏观政策也是减税降费。可能有人说规模很大,去年如此严峻的挑战面前,我们实施减税降费规模达到2.6万亿,但这不是最关键的。我想说2020年的减税降费如果说和以往有何不同的话,重点和关键就在于盯着市场主体而实施的减税降费,也是围绕着市场主体,出发点和落脚点都系于市场主体于一身的减税降费。


可能有人说感受不是那么深,怎么能够做这样一种解读呢?减税也好、降费也好,应当说是面对着两个主体:一个是企业,一个是个人,不管是纳税人还是缴费人实际上都是这两个主体。作为个人,我们最关注的是个人所得税这一块。大家是否注意到,去年在如此严峻的形势和条件下,几乎所有的税种全线飘绿,都是下滑下行,唯独两个税种飘红逆市上扬,一个是证券交易印花税,另一个是个人所得税。所有的税种全线飘绿,降幅颇大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是逆市上扬的,并且增速超过了10%。这说明什么问题呢?按道理来讲,经济下行个人收入是减少的,不应该是上升的,但个人所得税是上升的,并且上升的幅度很大。就结果而论,去年的减税降费不是或者主要不是针对个人,没有说低收入、中等收入还是高收入群体,就是讲个人所有者,那就意味着减税降费的主要受益群体是企业,减税降费是落在企业身上。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每当提到减税降费的操作的时候第一个问题就是给谁减,大家注意,谈到减税降费的对象的时候,各类政府的文件当中都可以看到这样的表述,给企业减税降费、给实体经济减税降费、涉税的企业是减税降费的中心,这和以往我们见到的减税降费操作是大不相同的,以往我们提到减税降费的时候很少提是给企业减还是给个人减,因为无论是给企业减还是给个人减带来的直接效益都是个人和企业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只要可支配收入增长,落在企业身上就是企业投资的相应增长,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个人消费的相应增长,所以以往我们所用的都是这样一种模式,2020年是奔着给企业减税降费而去的。


我们以往经历的减税降费或者从课本上学到的减税降费,应该减什么样的税?或减个人所得税,或减企业所得税,但大家知道去年这一年减税降费的主要着眼点,减降的是什么税费?一个是增值税,一个是社保费,两个税费都是共同点,发生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环节和成本核算环节,不是企业利润的分配环节。这样两个税费的直接削减带来的直接效应减降的是企业的税费成本,就是成本环节,这和以前是不同的,不是个人的生活费。


那么以什么方式减和降?我们看到的是最利于企业经营的一种方式,就是制度的变革而不是政策的调整。大家可能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谈到减税降费的时候一直在讲阶段性地减和制度性地简是不能区分的,以往我们经历的减税降费更多的是阶段性地减,现在经济下行,我我们需要扩大消费和扩大投资,但是当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就要实行相反的政策。因此这样一种操作实际上可以归结为是一种以市场主体为中心的,围着市场主体而转的,奔着保市场主体、稳市场主体而去的减税降费。


整个减税降费如此,整个财政政策的设计如此,货币政策其实也是这样。当我们提到货币政策要灵魂精准、合理适度,保持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其目标也是奔着以促进企业和金融能够支撑实体经济这样一个目标而运转的。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基本结论是,围着市场主体而转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格局是去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的景象,也可以说仍然是今年宏观经济政策的一个基本的景象。


总理讲过,我们的政策还是要围绕着保市场主体而发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要追求更高的发展目标,也要面临深刻复杂的发展环境的变化,市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变得如此之重要。因此我们可以预期,“十四五”乃至更长时间,这种以企业为中心,围着企业而转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格局将持续下去。

 

高培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学部委员

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中国审计学会副会长、孙冶方经济科学基金会副理事长。曾先后3次为党和国家领导人集体学习担任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