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4>14详情
返回列表

黄奇帆:今后十年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

从1986年,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诞生,到今天迈入万物互联的新时代,中国互联网这二十多年来的发展史始终贯穿着一个核心关键词,那就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清华产业转型顾问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兼职教授黄奇帆在2021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表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我国互联网发展的战略目标、方向和路径。”


中国互联网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二十多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近10亿。《数字中国发展报告(2020年)》指出,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39.2万亿元。与此同时,一大批世界级的巨头企业,比如阿里、腾讯、百度、京东等涌现出来,整个产业呈现出一派波澜壮阔、繁荣昌盛的景象。


然而,黄奇帆认为,目前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仍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问题,尤其在消费互联网领域问题相对突出。一是企业拼命烧钱扩大规模,以打败对手取得垄断优势,形成的效果其实是零和效应,并没有资源优化配置的增值效应;二是企业利用人性弱点来设计产品,打擦边球,扩大流量,吸引眼球;三是企业利用网络平台垄断地位,采取不对等的措施,过分采集用户数据信息,甚至侵犯隐私;四是互联网杀熟,这是一种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在被杀熟对象不知情的情况下,把人分为三六九等的不同价格。


 “存在这些问题是因为消费互联网没有找到自己的盈利模式。”黄奇帆说道,“今后十年是产业互联网的时代,再用消费互联网这种盈利模式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在他看来,消费互联网的盈利模式一旦确立,是可以全行业复用、全社会推进,并形成规模效应的。而产业互联网与之不同,要求各个行业采用不同的盈利模式,因此必须通过降低成本,使得产业链上的企业产生降本效应,从而提高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产生“1+1>2”的效益。“这种模式不能‘一刀切’,要让全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中小企业、中介公司、服务业公司、互联网平台全都各得其所、各有效益。”


数字经济与产业融合带来新增值


当前,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根据《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数字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增长极之一。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经达到39.2万亿元,占GDP比重由2002年的10%提升至38.6%。


 “与之相比,更重要的影响在于数字经济平台具有颠覆性,跟各行各业一结合就会形成赋能,带来技术的改造和提升、产业链的优化。” 黄奇帆指出,“数字化与传统产业链的结合至少可以为产业链带来1%至10%的增值,而这个产出是传统产业链不用新投入、不用增加资金就能形成的增值。”


 “中国正在推进的下一步新基建,一是数字工程,二是融合工程。数字工程就是将数字经济产业化,融合工程就是产业经济数字化。之所以中央高度重视融合工程,因为数字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不仅仅在于数字经济的各个环节自身运转产生的效益,更重要的是推动传统产业、国民经济、甚至整个国家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互联网企业应处理好“快”与“稳”的关系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应该如何把握好“快”与“稳”的关系,做好二者之间的平衡?黄奇帆直言:“如果‘快’的不‘稳’会翻跟斗,‘稳’的不走动又将无法发展,所以‘稳’和‘快’应该是辩证的,可以协调统一。”


不管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城市、一个行业,在确定目标的问题上、确定实现目标的整体方案上都应该要“稳”,应该守住初心、守住底线、守住原则,然后在做方案的时候要周密系统、环环相扣,要体现稳健、完整、系统性、合理性等。但是一旦目标方案形成了,实施操作的时候还是要讲效率、讲快、讲快节奏。


“信息化工程一定是虚实协作,操作环节上要体现‘五个见’。”黄奇帆指出,“一是要见项目负责人,二是要见项目进度,三是要见项目效益,四是要见项目功能,五是要见复制推广的方式。” 制定总方案和确定总目标应该要“稳”,“五个见”的环节应该有效率、要快,把“稳”和“快”结合起来,就能把信息化工程干好。


站在新基建“风口”乘势而上


最后,黄奇帆还提到,互联网企业要善于识别主流“风口”。俗话说,“风口在的时候猪也会飞起来”。但实际上,也只有龙卷风才能把猪拉上去。“互联网企业在选择‘风口‘时,应围绕国民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围绕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找到真正的风口趁势而上。”


当下的主流“风口”,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新基建的数字工程、融合工程、创新工程去融入,数字化平台要融入“内循环、双循环”战略,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融入“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融入“制造强国、乡村振兴”战略。黄奇帆认为,“十年以后,中国互联网的支柱产业,能够在风口中乘势而飞的产业,一定是这些融入主流的企业。”


作者:宋婧

来源:中国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