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03>03详情
返回列表

魏建国:中国未来仍是世界“大工厂”,而且是更高精尖的“大工厂”

2021年中国经济成绩单出炉,去年中国进出口规模首次突破6万亿美元关口。不过,2022年世界经济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一些人担心这会对中国制造业和中国“世界工厂”地位造成影响。面对这样的声音,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表示,未来在“双循环”经济格局下,中国仍然会是整个世界的“大工厂”,并且是高精尖的“大工厂”。

以下为演讲实录节选:

有朋友跟我讲,2022年世界的经济形势很严峻,中国的制造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状况,比如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整个货运物流断链等等,中国制造业将面临巨大压力。

他们共同关心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话没说出来,但我很清楚,那就是他们认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动摇了,果真是这样吗?我说,错了。

今天我用10分钟时间讲一个主题——未来中国将仍是世界的“大工厂”,理由有三条:

第一,中国制定的“双循环”经济格局为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地位提升打好基础。

第二,中国原有的全球产业链特别是中国制造,门类齐全,上下一致。无缝对接链条型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还有更大的优势有待发挥。

第三,大家所担心的是中国的年轻人少,认为中国的劳动力优势不如以前。但是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劳动力优势虽然有所降低,但人才优势正在凸显。

这三大关键因素是支撑中国在未来将仍然是世界的“大工厂”,特别是升级为高精尖的“大工厂”的充分理由。

有人问我,“世界工厂”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大工厂”呢?

我认为全球现在对中国的依赖比以前要强,而中国对全球的依赖可以说在逐渐降低。以国内市场为主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相互促进的“双循环”经济格局,促使中国将仍是全球的“大工厂”。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从深圳乃至整个粤港澳大湾区,再到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地区等,各地的制造业都要得到高度重视。我们要想办法来解决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劳动力成本不上升是不行的,但劳动力成本上升过高会使产品成本上升,整个生产链的要素成本上升,会削弱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所以我认为,当前我们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第二,一定要建立一个中国式的、中国特色的企业改革。最近央企在改革,其中有很多在迁出北京,还有一些在混改的同时加大整体改革力度,包括国家电网、南方电网、南瑞等等。

企业改革应该遵循一条比较明显的主线。比如说,过去的企业像中石油、中石化都是以产品分类。中国企业要想做好“大工厂”,必须首先解决的就是整合科、产、学、研、市。生产、科研机构到市场,整个能并在一块。华为实现了,我想以后还会有更多企业在这方面走出一条路。这个路子国外没有走过,国外仍然采取以商品来划分的方式,包括美国的高通、IBM都是如此,但是我们现在要调整。其次是我们要从整个产品的上游到下游,一直到最后市场营销,打通整个链条。这个改革我想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是大的考验,这关系到我们能不能从中国市场到国际市场。

第三,我们一定要建立一个以市场化、国际化、法制化为主的市场体系。这个体系只要一建立,就像一块有巨大吸引力的吸铁石,会吸引全球的资金。

所以,我对2022年的外贸形势不担心,对外资不担心,对于对外投资也不担心。我们高水平改革开放会出台更多的政策。对外投资方面,我们会用更大力度加大基础设施、加大“一带一路”建设,我们也会更大力度推动全球最大自贸区市场的形成。

因此,在这种“双循环”经济格局下,未来我们要以国内市场为主体,更加促进中国在全球制造业及高新技术的发展。中国仍然会是整个世界的“大工厂”,并将成为高精尖的“大工厂”。


(魏建国: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

来源:新华网思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