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19>19详情
返回列表

郑永年:中国式复合型现代性与新世界秩序

2022年,中国共产党“二十大”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定义,这个定义中“中国式现代化”有五个特征: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


这个定义出来后,学术界这一年以来一直在讨论,很多外国朋友也想知道中国式现代化到底是什么意思?我认为它不是从学术层面进行定义的,更多地是从政策层面来定义的,因此,我们不能从做学术的角度来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实际上,这个中国式现代化的表述是有一个明确主题的,它确切地表明了中国所追求的,是具有多元性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复合型现代化。


在这五个特征中,前四个主要是就内部现代化而言的,后一个是就国际政治和外交关系而言的。从定义来看,官方对国内层面的强调似乎远远多于对国际层面的强调。但是,现代化的国内层面和国际层面是相关的,前面四个特征尽管聚焦内部,但也是具有外部意义的。这一点可能没有引起研究者们足够的注意。


谈到国际关系,人们很容易将它和国内发展、国内政治相脱离。然而,中国官方所强调的这些现代化特征在国际层面具有非常重大意义。简单来说有三点:


一是中国如何反思近代以来世界范围内的现代化过程,从而定义中国自己所追求的复合型现代化?


二是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如何考量国际层面的因素?


三是中国式现代化对国际秩序的影响是什么?


对中国来说,多元现代性是非常当代的概念,以前的观点没有提及多元性。


由于现代化先发生在欧洲或西方世界,中国近代以来的政界和学术界,都是把现代化看成西方化。尤其是“五四运动”前后,一些领袖级别的知识分子就提出要全盘西化的理论,例如以前北大的校长胡适。按照这种观点,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就是要变成另外一个“西方国家”。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实行了“一边倒”的政策,导致了前半段发展模式的苏联化。当时的苏联化也是一种西化方式,只不过换了另外一套制度。直到1980年代,至少在知识界还有很多人认为现代化就是西方化。


实际上,据我所了解,直到今天很多人还是没有搞清楚现代化和西方化到底有什么区别,到底有什么重合的地方。


中国式现代化的官方定义,实际上也包含了普遍性和特殊性两方面。现在的中国式现代化定义,比以前只强调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要科学得多。


现在的定义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共同之处,这是比较客观、科学的。如果没有和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共同之处,尤其是在物质层面的共同之处,那就解释不过去。


如果从时空观念的角度来看现代化的多元性,其复合型的性质实际上不难理解。现代化既是时间问题也是空间问题,不同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现代化的多元性。


如果把现代化分为物质、制度和思想层面,时空因素影响所有这三个层面。因为时空的不同,人们对现代化的认知、价值观和期望不同,现代化面临的制度条件和物质条件也不同。


现代化首先指的是时间维度上的变化,也有些学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变成现代,是一个过程、一个时间观念,它指的是正在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过程。


同时,现代化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因为它发生在特定的国家/地区,所以有很多名称指向不同国家/地区的现代化,例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国家被称为前沿国家,其他国家被称为追赶国家。


此外,还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发国家和后发国家、北方国家和南方国家等等的称谓。学术界研究现代化的很多概念,如先发优势、后发优势、政府市场制度、压缩型发展、传统价值和现代价值,都是和国家/地区有关系的。


从这个角度来看,官方提出中国式现代化“五位一体”的特征实际上有很多考量。我们在研究中国式现代化时,应该对这五个特征有更深刻的理论和经验的思考。


例如,对于“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这个特征,里面就有很多问题值得思考。如果把美国、欧洲国家、日本、亚洲四小龙,甚至那些已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家的人口加起来,可能14亿人口都不到。


但是中国有14亿人口,如果这14亿人口实现了现代化,它意味着什么?


如果从经济的角度衡量现代化,那么一个国家/地区要达到什么样的人均GDP水平?或者达到什么样的消费水平?


2015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副主席穆纳辛格(Mohan Munasinghe)在亚洲教育北京论坛年会上称,到了2030年,人类需要消耗两个地球的自然资源。


美国方面也在讨论,如果中国14亿人口能达到美国今天的消费水平,这个世界的资源会怎么样?中国的现代化是不是一定要达到美国、欧洲这样的消费水平?


印度人口已经超过中国,在物质层面的现代化上,印度也是在追求高楼大厦、公路桥梁、人均消费等物质水平的提高。如果考虑到现代化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了。


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很好的理念,这是吸取很多历史教训之后提出来的。共产党本身是怎么产生的?就是因为要追求公平。


随着现代化的加速,经济越发展,社会越来越不公平,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像美国、英国就没有处理好社会不公平的问题,因此才有了美国民粹主义的崛起,英国的脱欧。美国和英国把国内社会不公平问题归咎于全球化。


然而,全球化也加剧了中国社会的不公平,但中国利用其制度优势,开展大规模扶贫运动,在过去40年里使8亿多人口脱离了绝对贫困。但即使有这样的制度优势,社会不公平还是在发生,这个也是未来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需要考虑的。


还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每一次物质文明的进步都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精神危机,西方与中国都一样。精神危机方面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现在还没有很好的对策。


在中国的地方,尤其是农村,与其说是文化多元,还不如说是文化危机。农村没有主流文化,各种宗教,甚至是邪教,层出不穷。


一个国家内部能不能实现文化多元?从西方的经验来说,我认为它们并不成功。


1960年代的美国很骄傲,认为自己是个大熔炉,什么样的文化都可以吸收消化成为一体。但是美国文化却经常与其他文化发生冲突。世界上的文化,有穆斯林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中国内部本身也有不同的文化,这些不同的文化如何和平共存和发展?


现在的一个问题是,无论是国际社会还是国内,认同政治成为主流。从民族来说,民族主义者可以分出无穷多的民族来。


前几年香港的一小撮人搞所谓的香港民族主义,台湾现在也在搞民族主义。但如果按照以前的古典定义,他们都是华人,都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人为制造出的民族主义,是对我们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也是一个好的理念。然而,随着发展,我们消耗的资源越来越多。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做起来并不容易。


对于国际社会,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和平发展特征是很好的。有人说西方的现代化就是靠殖民地主义、帝国主义,尽管殖民扩张和对外侵略确实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但不能无限夸大它的作用,西方现代化主要还是工业化和技术的进步推动的。


中国如何通过和平发展的方式实现国内现代化?这也是需要考虑的。


二十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现代化,是我们追求的远大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这里面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尤其是学术界深入思考。


为什么强调“中国式现代化”?主要有这几个层面的原因。


首先,提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表明我们意识到或者我们承认有欧洲式现代化、美国式现代化、日本式现代化甚至新加坡式现代化,我们不是要取代西方或者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模式,而是强调现代化的多元性,不同文明不仅对现代化含义的理解不同,追求的方式也不同。


其次,我们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强调只有当一个国家的现代化符合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国情的时候才能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诸多历史经验表明,现代化必须符合自己的文明、文化和国情。


再次,中国式现代化的概念意味着我们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向外推行自己的现代化模式,把它强加给其他国家。我们一直在强调,不能像美国那样,把自己的现代化模式称为普适性的,强迫其他国家接受。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追求现代化过程中要提倡文明对话,即多种文明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互相进步。


文稿整理:谭锐,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来源:IPP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