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9>9详情
返回列表

秦尊文:以改革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访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 秦尊文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30日召开会议,审议《关于持续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湖北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要率先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中国经济时报:会议强调,要加快完善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对此,您怎么看?


秦尊文:长三角占我国4%的国土面积,创造了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总量,是我国经济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方面,要率先解决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


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长三角是一个拥有多级、多个行政单元的区域,各级政府主导行政区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每个市、县甚至每个乡镇都是一个经济体,经济运行表现为按行政管理范围来组织的“行政区经济”模式,导致同质化竞争现象比较突出,产业结构趋同,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时有发生。


在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方面,长三角虽然是国内开放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但与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区域内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不平衡。


在生态环境治理方面,长三角区域仍以分散化的不同行政区域管理控制为主导,面源污染防治缺乏有效的共保联治机制,跨省(市)水资源水环境的区域协作有待加强。


此外,促进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更好发挥“三个作用”,以改革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济时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突破,您认为如何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三个作用”?


秦尊文:推动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们要深刻领会战略意图,以改革创新引领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推动一体化向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拓展。上海市要更好发挥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空间格局。长三角区域要打破行政壁垒、加强政策协同,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配合,加快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坚持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共商机制,以市场为基础、以企业为主体,深化区域合作,增强区域交通互联性、政策统一性、规则一致性、执行协同性。要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推进跨区域共建共治共享,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共同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搭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加快科技资源开放共享,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合作共建,打造长三角“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创新枢纽和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节点,以高水平的技术供给支撑区域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根据沪苏浙皖三省一市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协同建立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的生态系统。更好地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跨区域、跨部门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和优势资源,在更大范围内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


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积极推进高层次协同开放。长三角区域要推进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的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改革经验互学互鉴和复制推广,努力成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强大引擎和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大力实施自由贸易试验区提升战略,发挥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盟的积极作用,加快推动长三角三省一市自由贸易试验区深度合作,塑造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长三角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推动长三角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和标准“走出去”。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升区域绿色发展水平。加强长三角三省一市生态保护红线无缝衔接,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以跨省市共同立法统领流域全面生态共治,以司法协作落实跨省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以省际联席会议机制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以空间功能单元共建共管优化生态格局,以水量分配确保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以“十年禁渔”促进流域水生态自然恢复,以市场机制推进横向生态保护补偿。要全面推进清洁生产,促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节能降碳增效,做强做优绿色低碳产业,建立健全绿色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要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拓宽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路径。


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统筹好发展和安全。长三角区域要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底线思维,盯住关系国家和区域安全的科技、产业、金融等领域和重大基础设施,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充分发挥产业体系完备和配套能力强的优势,并与中西部地区加强产业合作,支持国家战略腹地和产业备份基地建设。要稳步扩大金融领域制度型开放,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加强全过程风险防控,更好地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要高度重视对外合作安全,引导产业链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理有序布局。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加快推进韧性城市建设。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