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健康消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标志。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加快实施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促进政策,积极培育智能家居、文娱旅游、体育赛事、国货“潮品”等新的消费增长点。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这些安排部署,为新时代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健康消费稳定增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指引。
1.把握健康消费的新趋势新特征
培育扩大健康消费,本质上是要在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进程中,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两个着力点,强化政产学研联动,促进健康与养老、旅游、健身休闲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的健康消费产品供给体系和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消费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以高质量供给创造和引领健康消费,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到2030年,我国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产业总规模将达到16万亿元,主要健康指标将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近年来,随着我国消费结构升级、居民健康意识提升,健康生活理念成为社会主流,健康消费发展不断提速,并呈现出新趋势新特征。
一是居民健康消费需求多元化态势明显。伴随“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发展和深化,对健康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经从单一的医疗服务需求向疾病预防、健康促进、保健康复等多元化需求转变,健康消费需求激增。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7.78%,比2013年提升了18.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31.94%,提升了18.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为23.78%,提升了18.86个百分点。健康素养的稳步提高,推动城乡居民的健康管理理念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健康消费理念逐步由以往的被动消费向主动消费转变,体现在消费行为上便是健康体检、疾病早筛、HPV疫苗接种等健康服务类消费的显著增长。
二是健康消费蓬勃发展,成为消费“新引擎”。针对目前健康消费领域需求多样化、个性化,代际间差异明显的发展趋势,我国各地区正在加快产品研发创新更迭,更加精准地为消费者提供定制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居民健康消费潜力得到有效释放。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达到2460元,同比增长16.0%,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上升至9.2%,相对于2022年末提升了0.6个百分点。从消费产品来看,健康食品、健身器材、医疗美容、养老服务、智能穿戴等领域的增长最快。
2.以健康事业的高质量供给保障基础健康消费
健康事业承担着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健康权益的神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始终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保障人民健康作为我们党为人民奋斗的重要目标,大力推动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加快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所面临的短板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居民医疗卫生资源、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健康水平等差距仍然存在,与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尚存差距。
在促进健康消费的过程中,应继续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作为卫生健康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理念,加快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织紧织密公共卫生防护网,提高基层老百姓对优质医疗资源的可及性,保障人民看病就医、追求健康幸福的基础健康消费需求。一方面,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健康服务优质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承载着维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重要功能。应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统筹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疗联合体、防治结合等工作,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建设中国特色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动医疗卫生发展方式转向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管理手段转向更加注重科学化治理,提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整体能力。另一方面,强化数字赋能,提升优质健康服务的可及性。在数字经济时代,数字技术赋能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是强化大数据、物联网、医用机器人、可穿戴物联设备、VR、AR、元宇宙等技术在疾病预防、医疗救治、健康管理等场景中的应用,推广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远程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健康医疗服务,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全面提升偏远地区卫生健康行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患者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医院专家的实时问诊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3.以健康产业的高质量供给激发有潜能的健康消费
健康产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经济发展。近年来,健康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使得地方政府对其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许多地方积极挖掘自身的康养资源,努力将健康产业发展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各地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有效提高了健康资源供给质量,有效激发了健康食品、休闲运动、医疗保健、智能穿戴等新兴领域的健康消费需求。在促进健康消费过程中,应主动适应消费市场升级与健康观念转变,加快推进健康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健康事业与健康产业有机衔接,创新发展“互联网+健康”、生物医药、高端医疗装备制造等,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优化的健康产业体系,更好满足城乡居民对健康生活消费和多样化健康产品的需求。
具体而言,可通过以下路径实施。
一是做“特”健康药食材产业。立足我国丰富的中药材和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食”为支撑的健康药食材产业,满足人们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食疗保健品、食物营养品等健康食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是做强健康制造产业。瞄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以高端化、智能化、特色化为方向,不断完善政策体系,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推动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等重点产业链聚势成群发展,有效满足人民健康用品需求。
三是做优健康服务业。积极开发高品质健康疗养、健康休闲度假产品和服务,大力发展健康体检、健康咨询、健康养老、体育健身、美容养生以及健康旅游等新兴健康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模式,有效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4.以高水平健康素养促进主动健康消费
健康素养通常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策以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提高全民健康素养不仅可以引导公众树立科学健康观念、提升公众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水平,而且可以让公众自觉自愿采纳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提高公众应对和解决健康问题的能力,使公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从而提升全社会的健康水平。
在促进健康消费的过程中,应继续以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为抓手,扎实开展“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健康知识进万家活动”,建立和完善健康科普专家库、健康科普资源库、健康科普知识发布和传播机制,构建大联合、大宣传格局,着力补强“一老一小”等居民健康素养薄弱环节,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健康管理理念,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的安全与急救素养、科学健康观素养、健康信息素养、慢性病防治素养、传染病防治素养和基本医疗素养。同时,加快构筑良好的消费宣传推介机制,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培养自主自律的健康文明生活习惯,倡导丰俭有度的健康消费文化,建设覆盖线上线下的重要产品追溯体系,提高健康产品及服务供给质量,促进供需有效对接,引领合理的健康消费需求。
5.以更优的消费环境释放健康消费发展潜力
消费环境是影响国内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更优的消费环境激发更大的发展动能,推动健康消费回暖跑出“加速度”,成为稳增长、扩内需,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有力支撑。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百城消费者满意度测评报告,2022年全国100个城市消费者满意度综合得分为78.81分,总体处于良好水平,超过疫前的最高水平。
在促进健康消费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充分考虑健康消费跨业、跨类、跨群的特点,强化部门联动,创新健康消费宣传中“假象”“乱象”监管机制,加强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行业的专项治理,规范健康行业秩序,共建共治共享放心的健康消费环境。另一方面,应充分发挥放心、舒心的健康消费环境在挖掘内需潜力、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坚持以群众诉求为重点,积极创新消费维权工作机制,不断拓宽消费投诉渠道,持续推动消费维权关口前移,营造放心、舒心的健康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敢消费、愿消费,进一步释放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
(罗先菊系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地方实践智库助理研究员;夏杰长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作者:罗先菊 夏杰长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