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详情
返回列表

王瑞军:“十三五”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王瑞军:“十三五”科技创新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

                  将给企业创造新的发展机会

 

image002.jpg

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王瑞军在“第十四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谢谢隆国强主任,谢谢各位领导、专家和企业家们,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本次论坛。上午听了各位领导、专家的发言,非常受启发。正如今天上午讲到的,创新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下面我主要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来谈三个方面:一是对当前的宏观背景和形势,企业应该如何认识;二是对面临怎样的环境和有什么样的机会,企业应该如何判断;三是在“十三五”科技创新布局中企业应该如何参与。

领导们上午都谈到了经济放缓、民间投资增速持续回落等问题,不仅从整体上看是这样,实际上无论是天使投资还是非常早期的企业创新投资等也反映出是如此。如:今年上半年天使投资仅新成立40支基金,共募资60.77亿元,下降得非常厉害;其中东三省仅有两起投资,IPO仅退出一例,这些充分印证了今天上午谈到的观点。

从国外研究机构的数据来看,中国相对美国的工厂制造业成本优势已经减弱到了5%以下,未来全球制造业可能更加分散在各个地区。由于成本在拉近,特别是高端人力资源的成本在全球不同地区都已经非常接近,因此亚洲和美洲更多消费商品未来将在更接近本地的地方制造,在此趋势下我国传统制造领域将进一步萎缩。

从国内来看,传统制造领域成本上升明显,虽然当前经济政策采取了很多措施来降成本,但成本上升的趋势还是没有根本性好转;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企业间竞争激烈,行业利润和投资回报水平下降;新兴产业、新增长点短期内难以弥补传统增长点收缩带来的缺口。前些年,虽然意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且大力采取措施,但国内很多企业采用“拿来主义”,用仿制代替研发,致使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

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把企业投资引导到创新上来,因为在传统产业难以为继、新产业没有接续的情况下,我们唯一选择的就是创新,然后通过创新去培育和发展新的产业。原因在于,新的创业模式和创新生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已经不再具有采用“拿来主义”或者等新的产业起来后你再去切入的机会。现在的趋势和特征是,当新技术转化成产业后,基本上赢家通吃、一家通吃。因此企业必须要从创业创新早期介入。未来企业将不能仅依靠模仿生存,要依靠新技术、发明专利,通过自主创新,以研发联通投资,由资本带动制造,进而形成产业。所以,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转型,关键是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这是习总书记强调的,是构筑先发优势、培育新的增长动力的必需。

    当前,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后的深化改革和大力推进,使得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友好度大幅度提升,正在成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国家。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等共同调查发布的“2016年度最佳国家排名”显示,中国在“企业家精神”和“国际社会地位”上均排名第3位,“实力”排名第9位;报告还认为,中国是全球最适合创业的地方,胜过德国、美国和英国。通用电气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风向标报告》也显示,86%的中国高管认为先进制造将改变整个产业结构;67%根据大数据进行商业决策,比全球均值高7个百分点;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在创新环境建设中扮演了更为重要的角色,69%的中国企业高管认为政府激励是创新成功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这一指标的全球均值为57%。从整体来讲,中国目前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大幅度改善,而且政府在创新创业中确实发挥了重要引导和推动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特别是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和国家高新区的“二次创业”。到目前,已经批准建设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达到17个,同时在稳步推进高新区的改革发展,推动国家高新区在全国大部分地市布局,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高新区升级;从“十三五”时期开始,科技部还将研究布局一批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创新中心,促进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这也一定会成为新的投资重点领域之一。

从目前来看,在全国基本形成了以北京、上海、深圳、武汉、成都为核心的几个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从区域概念上讲,这些创新创业中心往往是由多个城市、城市群组成的。还有其他一些地方也做得各有特色。

    科技创新在国家层面标志性的突破之一是科技成果转化法的修订实施。今年3月4号,国务院印发了《实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若干规定》。最近,科技部牵头又推出了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很多部门都在积极参与和促进这项工作。通过加大源头供给,促进技术转移,成果转移转化的障碍或者我们经常说的“最后一公里”障碍正在被突破,各个省区市也积极制定相关配套落实政策。创新大环境在改善,成果转化的局面也在改善。过去有人怀疑中国到底有没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甚至有没有可转化的成果?现在从我们评估和调研的情况来看,这种担心完全可以消退。中国的科学家、高校和院所的技术研发人员,手里还是有很多成果的。新法和新规定一出台,教授们和科研人员的积极性立马就有了,拿着成果就去找单位要实施转化了。

在国内创新创业环境明显改善的情况下,那么我们的企业投资创新应该关注什么领域呢?我想,首先应了解国际上最受关注的创新领域。美国的LUX RESEARCH,是一个创新领域研究的智库,所做的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全球创新最热的大体上三个方向,一是新材料领域;二是能源和基础设施领域;三是生命大健康领域。具体要分解为17个重点领域,其中,新能源、3D打印、智能与信息、资源环境技术等是投资的热点。

据美国硅谷银行报告显示,未来5年中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无人机、空间科技、机器人这五大前沿科技领域将保持快速增长,从国内情况来看也跟得很快,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中国研发投入连年增长,2015年达到了14000多亿人民币,再创历史新高,也使中国研发投入与GDP的比值超过2%,达到了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讲非常不容易。国家财政科技投入达到3100亿元,更加集中于基础研究、重大关键技术、公共安全和民生领域。总的看,虽然中央财政科技投入一直在上升,但客观来讲投入仍然不足。首先是与国际上开展创新竞争的国家比较,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中研发投入的比例仍然较低;另一方面,我国的累计投入也是非常低的。在这一点上,如果从长期的评估来看,中国科技创新的绩效是高的。

    创新资源在进一步向企业集聚,2015年我国企业研发经费逾1.1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40.3%,年均增长11.9%;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的比重超过7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首次突破一万亿元。同时,建在企业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也都超过了三分之一甚至达到半数的比例。

我们的创新力也在取得突破性进展。根据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的最新评估报告,在一些热点领域我们上升的很快。比如石墨烯领域,自2004年英国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开辟这个潜在的产业领域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加大投入进行研发和产业布局。美国在技术市场潜力居全球首位,韩国在技术创新质量方面最具竞争性,而中国在专利技术创新的数量上具有明显优势。美国综合创新力排名第一,中国、韩国、日本分别处于第二、三、四的位置。当然,国内在石墨烯领域的部署和投入是否过多过早?是否会造成新的一轮过剩问题?技术和产业突破的拐点在哪?这个还有争议,还有待观察。再比如生物学领域,国内发展态势非常强,扩张得非常迅速,SCI论文数量在十年间增长了4.8倍,同样达到世界排名第二的位置。所以能够看到中国科技创新实力,无论从科技创新还是产业发展,确实在快速提升。

    面向“十三五”,科技创新战略和一系列重大科技计划、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及创新创业政策环境不断的改善,都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部署重点领域中有着巨大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今后产业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将发生变化,未来要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迈进;企业获利的途径也发生了变化,原来靠低成本、劳动力及资源优势获利,下一步将变成靠创新和投(融)资创造机遇。

企业从股权上简单分为国企和民企。无论哪类企业,在投资创新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制于知识、能力和风险控制的局限,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这在全世界都是如此。政府要在三个方面帮助企业投资创新:一是直接财政资助,补贴企业研发投入,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二是风险补偿,引导企业投资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的创新领域,政府有义务予以补偿,补偿可通过多种方式实现;三是间接引导,比如设立引导基金促进企业加大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资,加大采用新技术、自主创新成果的投资。目前,除个别企业外,总体上中国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资能力和意愿并不强,需要通过政策组合、资金引导等多种方式去促进。

7月20号国务院常务会议刚刚审议通过“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这应该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创新”的规划。规划整体上部署了六个方面重要的任务:构筑先发优势,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拓展创新发展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构建激励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集聚创新人才。这些部署是为实现到“十三五”末期我国迈进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而做出的,都是经过严格的评估和专家论证的,虽然任务艰巨但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当前国家在科技计划研发部署方面,正在做重大的改革。从14年改革文件出台开始到今年上半年的新一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部署,到现在差不多完成了一个周期, 整体实施还是非常顺利的。到目前有4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的2016年部署,其任务是与我国整体发展战略、区域战略规划、各个领域战略规划紧密结合的。从目前立项项目的承担单位来看,企业作为主体,深度参与了新一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发展形成了梯次接续的局面,十个民口重大专项的实施到“十二五”末期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比如在集成电路、数控机床领域支撑我国迎头赶上,在无线通信、核电等领域成为领跑行业。“十三五”期间还将启动面向2030年的“6+9”个重大科技项目,形成远近结合的系统布局、接替部署。

综合从科技创新看,在今后的五年内,企业投资的技术性机会应该把握这么几个特征:第一是“便利化”,就是你研发或者投资的技术,应该使做事情更容易了,而不是更复杂了。第二是“资源化”,把过去认为是废物的东西变为资源了,从而创造了实现了新的价值。第三是“颠覆性”,这个颠覆性不是指一夜之间创造新的需求,或者一夜之间颠覆已有的产业;这个理论上存在,但是在实际中很难出现;应该是通过大规模降低成本,从而实现对原有技术的更好利用。第四是“替代性”,我指的是方式转变,出现了新的选择;第五是“社群态”,因为实际上适应“互联网+”和未来新经济的特点,很多高附加值产业会体现出社群经济的特点,用户参与设计制造,商业模式创新,粘度很高。企业投资的行业性机会则主要在以下领域:首先是“三大”,即大数据、大健康、大教育;其次是三个传统领域的技术革命和产业根本性变革,包括智能制造(减材、使能、储能)、材料革命、高效农业;现就是三个新的具有巨大需求和增长空间的领域,即政府革新、智慧城市、共享经济等。这些方面值得企业家去关注和研究。

最后我想结合一个例子来谈谈我的感受:我们是做科技评估的,在2014年新的一轮投资热潮起来之后,有个企业(今天也在座)找过我,想要推荐一些海外企业做并购、做投资。当时我们通过美国的合作机构,在美国滤了一批很好的初创形态的企业,拿给我们国内这家企业看,结果都看不上,或者说也看不懂,不感兴趣。后来我们一直跟踪着当时推荐的十几家企业,结果大多数被Google等企业并购。上个月我碰到当时找我的这家企业的人员,我说你们看当时推荐的这些企业两三年内被Google这样的企业并购了。他们回应我的意思大致是Google这种企业跟我们不一样,有钱可以买很多,也不在乎,买完有一两个成功就好。我就没法再往下接话了。我想说的是,Google这样企业看待技术问题和购买这些企业一样是慎重的,也希望判断更准确,不会说买一百个希望成一两个,他也是希望买一个成一个。所以我希望我们国家的企业,特别是在座的企业家们有战略眼光,再往前看一看,在当前结构性改革时期,只有这样才能抓住机遇。如果只是想按现有企业的考核体系做大产值或者只是想把握眼前的机会,可能若干年之后还会出问题。

讲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